论私域流量的重要性

说到“流量”这个词,现在简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了。前段时间,一些朋友听说本人在做社交营销解决方案,帮商家打造自己的社交电商平台,做商家自己品牌的小程序,运营商家自己的会员。第一时间,就一梭子打过来:流量从哪儿来呢?

诚然,很多人在某宝某猫某东某程上面开店,就是为了他们的流量,入驻这类平台,虽然没有自己真正的会员,虽然平台规则繁多且收费渐贵,虽然没有众多的社交营销手段,但架不住平台流量(这个就是公域流量)大啊,商家们还是前赴后继地往里面冲。

开始进入的商家确实赚得盆满钵满,可是步入2019年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超10亿接近人口总数了,公域流量日趋饱和,流量红利已经接近尾声,但是竞争的企业却在不断增加,僧多肉少求大于供,所以流量获取成本必然水涨船高步步高升。

现在你如果想入驻某猫,首先得交10万元保证金,然后还要缴纳技术服务年费(3、6万两档)和技术服务费(根据销售额按比例计算,2%~10%之间)。别急,这只是最低消费哈,如果想提高曝光率引来流量,您还得砸钱开直通车,直通车也是个烧钱的主啊,谈笑间上万大洋灰飞烟灭,销量却来个优雅的葛优躺。

所谓“私域流量”,是指商家可以自由反复利用、无需付费、随时可达,被沉淀在商家自己的实体店铺、公众号、小程序商城、微信群、头条号、抖音等自媒体渠道内的用户。“私域流量”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低成本甚至0成本的实现引流和变现,为企业沉淀粉丝池,产生复购和裂变,围绕用户持续提供价值,让用户循环转化,生生不息。

私域流量的兴起,不是一个简单现象,其本后的实质是流量红利结束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营销思维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粗暴的流量思维开始向精耕细作的用户思维转变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普雷特,有人称之为社群思维,有人称之为用户思维,有人称之为会员模式,名称不同,意思差不多。

传统电商的流量思维下关注的是商品和订单,核心点是如何把相同的商品卖给更多的人,而不是订单背后的客户,所以必须得找寻更多的流量。而从用户思维的角度出发,借助大数据掌握精准的用户数据,并进行细分和筛选,获取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给予满足,建立以高频、复购、裂变为核心的消费自循环,其核心点是向某个群体销售更多的商品。

淘宝卖家烧钱开直通车带来的客户,购买完商品后,客户就回到了平台,还是属于平台自己,不属于商家自己,商家很难和用户产生直接的连接。而如果商家通过建立自己的社交营销平台来构建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商家和顾客保持了持续的连接,产生了信任关系,不需要花钱打广告或者发短信,顾客自然而然会产生复购的,而且如果再加上诸如砍价、团购等裂变营销的刺激下,顾客还会在其熟人圈子内产生裂变营销,代理更多的用户和销量。

不仅电商,线下实体店更是如此,传统的营销模式是等客上门,顾客买完就走了,下次购买就只有等客上门了。如果采用了社群营销模式,商家就可以主动连接顾客,防止老客户流失,挖掘并引导顾客产生新的购买需求,甚至进行裂变营销带来新客户。

敲黑板,画重点,私域流量就是:先建立自己的社交营销平台,把客户聚集起来,再经营起来,然后再转化裂变。只要客户在手,干啥都不愁。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如何建立私域流量池呢?

初始种子用户从哪儿来呢?

连接用户该用什么工具,该用公众号、小程序、App、抖音还是微博呢?

有哪些社交裂变营销的手段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关注公众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左下方阅读原文,方案拿走不谢。

蒲公英社交新零售解决方案
再小的商家,也有自己的社交电商平台

实体店的新零售之路

近几年来,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当中,形成经济总体增长乏力,消费状况也是增长乏力;员工工资在不断上涨,房租水电费也在不断上涨,实体店的经营成本在不断上升;再加上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高速发展,80后和90后对网购的热衷,因此实体店的生意可以说是越来越难做了。

1.实体店的困境

百货店,日常客流量明显降低,节假日也难见熙攘景象。顾客看的多买的不多;专营店,遍布街巷的服装店、电器店门可罗雀;大卖场,曾经满满当当的停车场,除了周末,停放的车辆已渐稀疏;以往收银台前动辄几十人排队,如今闲置的手推购物车堆成一片。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大街小巷上有很多门店贴有招租转让的广告,甚至有的门店一年内,换了两三个经营者,有的店一年内甚至已被转让了两三次。

然而,从数据来看,目前零售线上线下似乎冰火两重天。网络零售额高出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34个百分点;从人气来看,靠“双十一”、“双十二”等类型的网购狂欢节,为天猫、京东等平台聚合了大量“粉丝”。有的电商一天的销售额甚至超过某些实体店一年的进账。

2. 新零售的兴起

2016年10月份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这个互联网新名词,给被电商打得晕头转向的“店商”们带来了一缕寒冬里的温暖,虽然大家都对于到底何为“新零售”依旧一头雾水。甚至于业界的专业人士对于“新零售”,也是众说纷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

新零售,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

结合零售的传统三要素进行阐述,我们认为它有两个层面:

  1. 首先是在数据驱动的情况下,人货场这三个要素实现的重新的定义,不是由原来的一个被动的接受的消费者,他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在数据驱动化的情况之下,真正形成的品消共创的新型的人,帮助品牌持续的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人。本身也不再是交付消费者价值的惟一载体,而货本身变成一个服务体验的一部分,共同来创造消费者的价值。的变化就更大了,传统的零售场是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可以是线上,可以是线下,但是在真正的新零售的场景之下,我们是一个泛零售,所有的触点,所有的场景,都可以转化为一种服务,提供一种体验的新的场所,都可以是我们新的场。
  2. 这几者的关系另外的一个层面也在发生变化,过去我们是在固定的场所之内,消费者和现有的商品之中进行选择,进行最高效的匹配,这是传统零售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在新零售之下,我们是以消费者潜在的显现的需求为中心,定制化的打造商品和服务,在所有它最适合的场景下来完成服务,来完成交易,是一个整体的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

3. 实体店如何自我救赎?

抛开哪些晦涩模糊的专业术语,广大的实体店老板如何才能抓住新零售的核心实质,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脚踏实地,逐步建立自己新的销售模式,从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极呢?

  1. 商家一定得学习新的社群营销模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等客上门的营销模式。社群营销更注重的是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用价值吸引用户,激发老客户,营造口碑带动客户参与其中,从而让客户帮助你传播推广出去。商家可以建立一个社群,将目标客户吸引进群,或者可以在门店里搞活动,参与活动者必须扫码进群才可以获得相应的礼品,等到积攒一定的客户量后,就可以在群里做一些营销活动了,但是不能运营得像个打广告的群一样,这样不仅会流失大批用户,还会给你的门店制造不好的印象,所以商家们一定要好好经营这个社群。
  2. 商家可以学习使用新的社交电商营销工具,建立自己的小程序网店,以已有的线下客户为基础,充分使用秒杀、砍价、拼团会员推广返利等营销手段,通过微信这个大流量管道,进行商品促销。这样就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了实体店的经营空间和时间,进行了社交营销裂变。
  3. 商家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营销工具提供的优惠券等功能,进行各种优惠活动,在会户没有到店的情况下,也能通知到客户参加活动。
  4. 商家可以利用线下场所开展和客户群体、本店商品相关的线下活动,增强会员黏性,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譬如,母婴店可以多举办一些育儿知识分享会、蛋糕店可以举报烘培培训活动。

成都商链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蒲公英社交新零售解决方案》是国内领先的社交电商营销工具,可以帮助实体商家向新零售转型。 再小的商家,也有自己的社交电商平台